找到相关内容260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具寿善现在《大般若经》第四会中的角色扮演

    成立一个教团或部派;那么,如何用一个虚幻不实的东西成立一个教团呢?明显地这是他们为制造菩萨崇拜铺路。  二段解析:尾山氏说:「现在不追究静谷氏所谓的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的区别。」前面尾山氏引静谷氏的话,...

    释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0070837.html
  • 僧叡思想研究

    均主  色相虚幻,心神真实,并以心神否定客观世界,故可归为即  色一宗。本无、心无、即色三家乃当时般若思想之主流,罗  什未至长安,本即有此三家,僧肇〈不真空论〉亦仅提及此  三家,并加以批判之(注37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2970918.html
  • 列子与佛经

    说明  现象界的虚幻不真;宇宙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得,缘聚则生  ,缘散则坏灭归空;「有」既因众缘而起,而缘起者毕竟性  「空」:此佛家「空有」说之要旨。列子作者显然未能把握  佛家哲理,因而以天地为「空...

    萧登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171085.html
  • 明末《物不迁论》的诤辩——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

    实体的(自空),并非现象破  坏了,才成「空」。然为何要否定其无「永恒的实体」呢?因为印度  人视宇宙与人生的现象,为虚幻的存在(注18);在逻辑上则因现象  是由条件(因缘)结合才形成的,故亦可论证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971094.html
  • 玄奘大师归途拜谒感通道场

    上似觉佛光普照,全身似觉虚幻清亮,大家好象是沐浴在悠扬悦耳的佛乐声中,心境明朗,恍然若仙。  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,虽然半月以来,因主持讲经大会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,但他为了学得西天真经,坚持听教,他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871160.html
  • 昙昕法师谈弘一大师

    他们给弄走吧:然后才好把皮匣丢掉。」「唉!」他说:「凡属有相,皆是虚幻。凡是能看见的东西,都不能永久存在,好像这皮匣也是一样!」  (问者与旁听者,听到法师讲到此,都不禁笑将起来)  问:弘一大师真有...

    谢清 整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27118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,又要重视坐禅修行。在认识世界方面,强调心、真如等同,世界万有,各种事物皆为一心的产物,是为“一念三千”。并以圆融统一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万物,认为虽然世界上事物都是虚幻不实,显现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
  •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

    特质,使心不仅是显发真常唯心的体用,同时也是众生虚幻根尘的变现。因此,修行的意义也就在于一心之退妄显真。真可以《庄子》中颜回为例,说明到:  颜子隳肢体,外形骸也;触聪明,空妄心也。妄心空则真心露,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771325.html
  • 西方文化系列讲座之科学、宗教和哲学的关系

    特那样把自己看作宇宙的主宰,也会带来一系列实践上的恶果啊。  5、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,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?还是一切生活方式都是虚幻无味的呢?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,那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...

    赵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1071734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方面,人们无法坚执不舍;另一方面则由此徒生无穷烦恼。故而人之生命过程中的拥有与人之“身体”皆不值得也不能贪恋。人的生命存在和富贵享乐本来是偶然的因缘和合而成,虚幻不实,又何必执着呢?又何能执着呢?而“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